八年级上册 《大道之行也》的一些问题

八年级上册 《大道之行也》的一些问题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有.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友分,女有归.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你对这个“大同”社会怎样认识
2.文章结尾“事故闭谋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有什么特点?试从表现手法上品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3.《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有何异同?
顺便再补一题 除“大同”“世外桃源”还有哪些理想社会?
语文人气:685 ℃时间:2020-03-21 03:56:53
优质解答
1.1)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3..不同:《大道之行也》运用了记叙,《桃花源记》运用了描写(写作手法不同) 相同:都是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4.老子的“小国寡民”
我来回答
类似推荐
请使用1024x768 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点,以保证最佳阅读效果。本页提供作业小助手,一起搜作业以及作业好帮手最新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作业小助手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