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具体描写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_________具体描写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浅春
语文人气:529 ℃时间:2020-05-22 13:22:36
优质解答
研讨与练习
一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
二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几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三认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冬之色”.
读一读,写一写
黛色灵秀贮满终极匍匐芊芊细草轻飞曼舞春华秋实春花秋月闲情逸致春日融融,秋波澹澹
夏感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
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中间三段是文章的主体.第二段写夏季的自然景象,有实写景象——山坡上密密的草,长墙般的黛色林带,蜂蝶、蝉、火红的太阳、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等,有虚写景象——炉子上的一锅水,海湾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实写景象选取的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既诉诸视觉,又诉诸听觉(蝉儿长鸣)和诉诸嗅觉(麦子的香味);虚写景象写的是幻觉,属于文学想像.这些描写都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第三段写夏天的色彩.先以春天和秋天作比,衬出夏天的金黄色.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独特的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显然是作者的个人感悟.这样的描写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段写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一写农民劳作辛苦,二写农民精神紧张.用农民劳作来显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第五段表达作者对夏天的情感态度.作者又以春秋天来作比,并且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说春秋之好,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别出心裁,作者要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
总之,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绘,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二、问题研究
1.文章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首段仅一句,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旋律”前的三个修饰词“紧张、热烈、急促”,既表明作者意想中的夏天的特点,又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由于是独句,显得更加突出而重要.末段既总结上文,又顺承上文的写景进到这里的抒情.对比而言,前四段都偏重写景,此段偏重抒情,景写足了,情自然生出,写景和抒情组合融洽,成为有机整体.
2.文章以“夏”这题,为什么只写自然之夏和农人之夏?
夏季之来,暑气炎热无所不在.繁华都市何曾不有炎炎夏季?但作者写作的视野只在乡野,一看乡野外景,二看乡野农人.或许是作者以为乡野景象更有季节特征,以为农人的夏季劳作更为紧张、繁忙.
3.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梁衡散文以思想性、议论性见长,其散文语言多叙述和议论,但本文有点特别,以描写居多.许多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如第二段描写乡野景物,诉诸人的各种感官,以形象性见长.如“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
再有,本文语言富有书卷气,常常是文白相间,显出语言之美.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
还有,本文语言不经意间显出刚性气质.梁衡散文的语言都有男性化风格,不显造作,风格气质自然表现出来.如第二段在描写乡野的几处景物之后,写道:“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由具体描写进到概括性描述,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张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文章末尾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也显出梁氏散文语言的男性化风格.
练习说明
一、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
此题意在训练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要学会归类,避免举例的杂乱.
1.乡野的景物.2.农民的劳动生活.3.夏天的旋律.4.夏天的色彩.5.古人对季节的描写.
二、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几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先看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三、认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教学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
课文写夏,不是抽象地概述,而是具体生动地描写给人以深刻印象.所以应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以进入课文情境中.每个学生对“夏天”“夏季景物”都有自己的感受,应把这种感受迁移到课文中来,让文中景物、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
二、感情饱满地大声朗读课文.
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三、引导学生吟诵描写夏季的古诗词.
作者说历代文人极少写夏季,事实上还是有一些的.学生在小学学过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就是描写农民夏天劳作情景的.
补充提问:
1.细读这样的优美句子:“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
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认真读这句子,究竟什么像舰船?(是汽车)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逐渐升调)
4.“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悯农)
5.课文写夏季乡野白天的景象,想像着写几夏季笔乡野夜晚的景象.
6.如果你来写城市之夏,你将选取哪些景物?准备写出景物的哪些特点?
我来回答
类似推荐
请使用1024x768 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点,以保证最佳阅读效果。本页提供作业小助手,一起搜作业以及作业好帮手最新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作业小助手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